您的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新闻通告 国际交流合作 正文

国际交流合作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Beate Röder教授来访生命学院并作学术报告

来源: 日期 2019-04-30 09:03 点击:

425日上午,应生命学院张镇西教授邀请,德国柏林洪堡大学Beate Röder教授来访生命学院进行学术交流,陪同访问的还有Michael Köhl教授。张镇西教授及生物医学光子学与传感研究所的部分研究生参加交流会。

首先,王晶博士向Röder教授整体性的介绍了BMP课题组现在进行的主要研究项目。随后,在座研究生向Röder教授介绍了自己目前项目中的部分研究和进展。Röder教授对这些研究项目都进行了询问,并结合自己的科研经验给予在座研究生一些宝贵的意见。

张镇西教授对Röder教授的来访表示欢迎,并向Röder教授介绍了研究所与德国十几年来紧密的学术科研交流。同时,还展示了西安交通大学的历史沿革及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情况。西安交大正在积极建设新型联合研究中心,现今正在建设的创新港将会推进校企联合研究,为科研人员开展联合科研和青年学生适应科技需求、开展尖端科研创造机会。

 

图左:Beate Röder教授 图右:Michael Köhl教授

Röder教授对BMP课题组所做的研究工作表示肯定和支持,并预祝BMP课题组在将来有更大的成就,也希望将来有更多的合作交流机会,一直保持友好的中德合作关系。

42654

 

 

 

425日下午,德国柏林洪堡大学Röder教授于生命学院会议室,以“Time-resolved singlet oxygen luminescence detection in vivo”为题作学术报告,主要介绍在适当的模型系统中单态氧动力学,解释了从体内肿瘤组织中获得的复杂动力学。

Röder教授在报告中介绍到,监测生物系统中光敏剂(PS)分布仅限于获取有关其定位的信息,与单态氧(1O2)的生成效率不一定相关。现在,研究者们在1O2检测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O2的检测方法从使用监测分子的间接方法及其他不需要额外药物的间接方法,到通过1270 nm处的微弱近红外(NIR)磷光直接进行1O2检测的方法。近红外磷光的配准是一种有效的PDT剂量测定技术,可用于提高治疗效率。此外,还可用于定量研究1O2的产生机理及其与PS微环境的相互作用。将1O2近红外探测能力提高到成像水平将大大提高对基本过程的认识。

Röder教授例举了高信噪比在PDT相关条件下,获得小鼠肿瘤模型的1O2发光动力学。以发光动力学的形式呈现,从体内携带肿瘤的裸鼠通过主题应用、皮下注射以及静脉注射不同的光敏剂获得高信噪比。基于此,展示和讨论了体内肿瘤组织中的单态氧动力学。然而这是第一次研究肿瘤组织中1O2发光动力学的复杂性。目前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来充分解释所涉及的过程。然而,高信噪比证明了直接时间分辨1O2发光检测作为监测PDT的一种前瞻性工具的适用性。

报告最后,Röder教授与在座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细致耐心地回答了师生提出的问题,并与全体师生合影留念。同时,张镇西教授与Röder教授互相赠予礼物表达友好之意。

E056

报告结束后,王晶讲师和王斯佳博士带领Röder教授和Köhl教授参观了生物医学光子学与传感研究所的实验室,王晶博士介绍了课题组搭建的snapshot高光谱成像系统及细胞光学微手术系统,Röder教授对细胞光穿孔荧光标测系统的光路及光动力疗法进行了详细询问,并表示未来双方实验室可以在光动力学疗法中组织光敏剂和单线态氧成像方面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

 

Beate Rӧder教授,自1993年起担任柏林洪堡大学物理系实验物理学教授。她领导着该机构的光生物物理学团队,管理约20名博士生。她于1982年获得柏林洪堡大学实验物理学博士学位,并于1986年获得教授职称。Rӧder教授的研究重点是分子光生物学,特别是光敏化和人工光合作用领域的基础研究。除了这些主题,她的研究重点是开发用于检测极低光强度的时间分辨光学方法。她在直接光谱检测单线态分子氧方面工作了30多年,最近几年研究主要集中在时间分辨的荧光检测方面。1986年,她因在PDT分子机制基础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被授予洪堡研究奖。1989年,她作为访问科学家前往美国鲍灵格林州立大学,在被誉为单线态氧荧光检测的先驱之一的Michael Rodgers教授研究组进行工作。在90年代,她还访问过以色列的魏兹曼研究所(Prof. Sr. Scherz, Prof. S Y. Salomon)。Beate Rӧder教授被爱尔兰科学基金会授予“Walton Professorship”

 

Michael Köhl教授,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文凭和德国哈根大学博士学位的物理学家。自1977年以来他一直从事太阳能系统的各个领域的工作。25年多以来,他一直在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系统研究所工作,专注于太阳能转换材料、组件和系统的特性描述和使用寿命分析。最近,他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光伏组件及其组件的耐久性上。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中心

设计制作: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交通大学     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