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新闻通告 实验室动态 正文

实验室动态
光明使者的守护神 ——专访陕西省眼底病重点学科带头人王润生

来源: 日期 2012-11-04 15:51 点击:

转载自世界医疗器械,2012,1810):46-48,宋璟波,张镇西

润生先生, 汉族, 生于1949, 1975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原西安医学院),先后担任西安市眼底病研究所所长, 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行政副主任、正高二级主任医师, 陕西省眼底病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及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 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常委, 第六届中国光学会激光医学分会常委, 第四、五届全国眼科激光学组组长, 陕西省激光医学会主任委员, 陕西省医学会理事, 陕西中医学院眼科硕士研究生临床导师,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眼科专业学术委员会常委。从事眼科尤其眼底病的临床和研究30余年,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中华系列杂志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 SCI1, 作为课题负责人及第一完成者获十多项新技术项目奖及省市政府科技进步奖。

对全身疾病相关性眼病、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神经炎、黄斑病变、葡萄膜疾病、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糖尿病、视网膜动、静脉阻塞等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视网膜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厚实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 在眼影像学、视电生理、药物及眼的血管介入治疗方面业内有较大影响; 擅长眼科多种疾病( 如眼底出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等) 的激光手术治疗, 行氩离子、氪离子、Nd: YAG、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SLT)、经瞳孔温热(TTT) 光动力(PDT)治疗黄斑变性眼内肿瘤等眼科激光手术5万余例;在国内较早开展了荧光眼底血管造影和靛青绿脉络膜造影并积累相应资料5万余份。

获奖项目:

缺血性视网膜静脉阻塞临床研究获陕西省政府2005年度科学技术二等奖;

光动力诱导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实验研究获西安市政府2009年度科学技术二等奖;

眼动脉终末支逆行灌注治疗眼底病研究2002年度陕西省政府科学技术三等奖;

睫状视网膜动脉的荧光造影与眼底镜对比研究获陕西省政府1995 年度科学技术三等奖;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发病机理研究获西安市政府1997年度科学技术三等奖;

光动力诱导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实验研究获陕西省政府2010年科学技术叁等奖;

黄斑部疾病荧光眼底血管造影初步研究获西安市政府1985年度科学技术二等奖;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OCT研究获西安市政府2010年度科技学技术二等奖;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OCT研究获陕西省政府2011年度科技学技术二等奖。

光动力疗法

眼睛是人类的心灵之窗, 但是很多眼部疾病却会使这扇窗户被迫关闭,使患者感受不到生命中的阳光。例如,在临床中, 常见一种眼底病, 它是由黄斑部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引起的黄斑疾病。黄斑是人眼的光学中心区, 是视力轴线的投影点, 也是视力最敏锐的地方。而新生血管的生长会导致在该部位出血、水肿, 并逐渐扩散到眼底, 最终疤痕化, 视细胞被取代导致永久失明。国内最初应用激光对此类病症进行治疗, 虽然取得一定的疗效, 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为了解决传统方法的一些弊端, 王润生教授开展了光动力疗法的研究。

据王教授介绍, 该疗法的第一步是选用两类分子量大小不同的荧光素分别进行视网膜和脉动膜的标记, 并通过分光同时造影成像诊断。由于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的管壁孔径大, 荧光素的分子量小, 而且新生血管的类皮细胞很粗糙, 容易附着荧光素, 因此很快就会产生视网膜的显影; 而脉动膜则相反,在后期才会有显著的显影。这种造影差异, 可以帮助确诊新生血管的位置。第二步是对患者注射光敏剂, 利用合适波长的激光在确诊部位进行照射, 通过光化反应释放的单态氧破坏新生血管,达到治疗的目的。这种方法, 相比于传统激光治疗方法, 由于降低了激光的功率, 不仅疗效显著, 而且无不良反应,临床效果较好, 患者接受度高。

光动力疗法的核心, 在于光化学反应产生的单态氧对相关组织进行了破环, 因此这一疗法同样适用于眼底肿瘤疾病的治疗。肿瘤的生长需要丰富的血流系统, 因此它会释放生长因子刺激新生血管延伸扩张, 以提供足够的营养。因此, 通过光动力破坏肿瘤的供血系统, 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光动力诱导动物模型

目前, 国际上对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开展的动物模型大都通过视神经挤压、部分切断、增高眼压和注入血管收缩剂等方法, 但局限于前部缺血性视神经损伤的模型比较难得,因此用某一种方法直接造成视盘本身的毛细血管损伤诱发视盘缺血性改变成为更为理想的方案。王润生教授所带领的研发团队创新性地应用光动力技术开展了前部缺血性视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诱导研究。他们选用了组织结构、组织动脉血管的供应都和人体很接近的大鼠作为实验体, 在注入光敏剂后, 以相应波长的激光直接照射视盘上部。由于此时光敏剂已与微血管内皮细胞结合成靶细胞, 因此该靶细胞受光激发而产生单态氧, 导致了内皮细胞膜、线粒体和其他细胞器损伤, 使内皮细胞收缩、肿胀, 血小板和白细胞因此黏附于细胞间的暴露位置, 形成附壁血栓,从而有选择地阻塞供应视神经的微血管。此外, 由于光动力是光化学反应,而不是热损伤的结果, 因此视网膜大血管由于管腔粗大、血液流速快而不易阻塞。

通过眼底镜、OCTFFA及视电生理等多种检查相结合, 可证实由光动力诱导的大鼠前部缺血性视神经损伤模型更接近于人类的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为该病症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帮助。

在阿联酋召开的“2012世界眼科大会, 王润生教授就此项研究做了相关报告, 获得了国际同仁的广泛关注。

光动力技术发展的思考

王润生教授的团队在2005年正式开展光动力疗法的研究, 通过上百例临床实验总结, 形成了丰富的经验, 应用不同的光敏剂和合适波长的激光解除了许多患者的痛苦, 不仅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更获得了临床患者的信赖。但是, 王润生教授认为, 现在国内的光动力眼科医学的发展依然存在着两个主要问题。首先是光敏剂的来源问题,光敏剂的生产和提纯不易, 依然是被国外药厂占据了垄断地位, 造成我们国家用于治疗的光敏剂必须依赖进口; 其次是光敏剂的靶向问题, 现在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进行光敏剂的眼部靶向注射, 只能按人的体重进行较大剂量的全身注射, 一般1 次就需要1 , 以期在眼底患病部位达到足够的光敏剂浓度。

这两个方面都大大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减小了这一技术的受众面。王润生教授说, 存在的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医学界和科学界人士共同努力加以解决, 才能使这项高效、经济的光动力治疗方案更好的适用于我国的眼底疾病患者

结语

作为成功的将光动力技术应用于眼科医学的先行者, 不能不赞叹王润生教授和他的研究伙伴们的精湛技能。毫不夸张的说, 这项技术在眼科临床上的成功应用, 为千千万万的眼科患者带来了阳光, 更为充满希望的生活获取了保障。毋庸置疑, 他们及其所秉承的光动力技术, 正是守护光明的使者。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中心

设计制作: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交通大学     邮编710049